总站
切换分站
立即发布信息
    优多网 > 热点资讯 > 园区资讯 >  徐州开发区打造“升级版”国家级开发区

    徐州开发区打造“升级版”国家级开发区

    发表时间:2016-03-03 11:06:31  来源:优多网  浏览:次   【】【】【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工程,以完善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为重点,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大机遇,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建设“升级版”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一、抓好重大项目建设,铺平开发区起飞跑道

    把稳住投资作为稳定经济运行的关键。坚持思路项目化,重点推进中能颗粒硅技改、升华电梯等十大竣工项目建设;着力推进徐工大型桩工机械,协鑫铸锭切片,万邦中组人胰岛素二期等十大开工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协鑫油气混合改装车、同鑫光电PSS扩建等其他各类产业项目。实施好高铁生态生态商务区二期和机械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基础设施工程。

    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放大开发区产业能级

    积极顺应工业4.0浪潮,围绕对接“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两大行动计划,做好“引进来”和好“走出去”两篇文章,不断创建产业新高地。一是抓好主导产业升级,着力打造国际著名的工程机械和太阳能光伏产业集聚区。加快推动高端工程机械产业链做粗拉长,重点支持全球技术先进的徐工大型矿用机械、大型挖掘机等基地建设,突破液压、传动、控制、发动机生产,促进工程机械产品换代、技术升级、智能化发展。加快延伸拓展先进光伏产业链,重点实施中能赢创白炭黑、中能5.4万吨颗粒硅、协鑫1GW电池及1GW组件等重大项目,全力支持填补国内空白、全球一流的中能电子级晶硅材料实现规模量产。鼓励开拓国际市场,重点支持徐工和卡特的高端工程机械、中能和协鑫的太阳能电站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占有率。二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实施具有产业引领效应的和光新光源、晶玻光学智能触控屏、宗申新能源汽车、金昊3D工业打印机、中核同位素制药等重大项目。进一步加大品牌企业、核心技术、关键产品的引进力度,培育壮大新能源车辆、智能制造机器人、生物制药及医疗器械、新型照明、新型家电及通信、电商产业区域总部等六大新兴产业。三是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全力推进生态商务区二期基础设施及电商产业园、生态研发园、文化创意园等功能园区建设,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新高地。持续加大2.5产业培育力度,重点推进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等高端服务业集群集聚发展。

    三、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打造开发区强力引擎

    以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两个方面同时发力,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一是推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提升徐工研究院及德国研发中心、中能先进硅材料国家工程中心及美国研发中心等70家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水平,大力支持创建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硅基电子材料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推进宗申集团与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深度战略合作,全力提升研发平台建设。二是创建“两化融合”范区。加快创建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和江苏省创新型开发区。大力深化“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机制,引导支持企业研发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提升先进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装备水平、产品水平,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打造一批创新企业群。三是加大国际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制定实施新的人才政策,围绕两大支柱产业、六大新兴产业引进国际化的科技领军人才,实现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高科技项目、兴起一个新兴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的“乘数效应”。

    四、打造生态低碳园区,铸就开发区持续发展

    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不断提升生态美丽开发区建设成效。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法治“红线”严守生态“绿线”。突出抓好生态空间管控与保护。加快创建省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节能、节地、节水等市场准入新标准,严格实施新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评和环评制度。二是实施“天更蓝”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城市扬尘等各类污染源的综合治理,大力整治露天烧烤和餐饮油烟。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全力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持久战,给人民群众更多蓝天。三是提升生态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大黄山森林公园、东珠山公园等项目生态绿化。抓好徐贾快速路沿线绿化、故黄河滨河公园等生态项目建设。四是强化制度保障。完善生态文明考评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指标比重。健全公共参与机制,确保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借助公众监督和环境公益诉讼,形成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五、建设和谐幸福园区,推动民生迈上新台阶

    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扎扎实实地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一是提升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健全促进就业体制机制,持续做好以失地农民为重点的就业、创业工作。进一步健全职业培训体系,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和监察仲裁体制,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二是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突出企业职工、失地农民和困难家庭增收。积极发展高效农业、观光农业,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增收效应。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解决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问题。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保险待遇差距。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的衔接,强化社会救助托底功能。完善城乡低保标准增长机制,推进城乡低保一体化。(来源:工业地产)
    责任编辑: